沒有學歷也能重用?探索新領人才的可能性

人資小週末

2024年3月19日 上午 6:38

人資小百科
📢摘要整理|楊采妮
 
📢選文動機
傳統上,組織會為了檢視人才的協作技能、積極主動的態度,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重視學歷,但這個想法無法找到證據支持,因而近年來慢慢被顛覆。
 
📢文章摘要
 
新領人才的定義與意義
不同於傳統的藍領/白領(Blue Collar/White Collar),「新領人才(the new-collar workforce)」所擁有的技術來自非傳統教育途徑,是「不看學歷,只重特定能力」的新型工作者。新領人才大多滿足組織的中階技能人才需求。過去由於組織在不須學士學位的工作中,使用學士學位作為篩選人才的門檻,導致錯失人才。此外,使用學士學位作為門檻不利於組織實踐種族多樣性,根據2021 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25 歲以上的美國人約65%沒有學士學位,但黑人(72%)、原住民(80%)和西班牙裔或拉丁裔(79%)沒有學士學位者的比例更高。
 
如何尋找新領人才-技能至上的聘僱方式
⭕技能分類法:重新評估職務說明,在徵才說明中強調具體的能力,而避免使用模糊的資歷來描述,並且須注意隱性的學歷偏見。
⭕擴增人才庫:為有能力的非傳統求職者提供入門通道,例如實施學徒制、實習制和培訓計畫,由組織創造留住人才的條件。怡安(Aon)的實務經驗發現比起聘用大學畢業生,學徒課程雇用的員工留任率更高。
⭕重新設想現行作法:評估組織利用現有教育機構和人才開發情況。例如克里夫蘭醫學中心(Cleveland Clinic)曾僅聘用有醫院經驗的健康照護訓練課程畢業生,現今則無論其是否具備該經驗皆可受聘,並投資他們提升技能。
⭕再培訓經理人:避免他們使用傳統的學歷或過往工作經驗篩選人才。組織必須提供適當的工具,包括標準化的量表,並且培訓他們釐清偏見。
⭕適當地擴展規模:組織若想改變聘僱模式,試探性的改變反而會讓沒有學位的人才感到如履薄冰,應藉由大量聘僱,為這些人才建立社群。
 
新領人才工作者面臨的難題
✖️職能需求M型化:根據 OECD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統計,全球職能需求朝向 M 型化發展,也就是高技能型與低技能型職缺呈現上升,只有新領工作者所對標的中技能型職缺呈現下降。
✖️台灣企業的學歷文化根深蒂固:根據《Cheers》調查,高科技製造業中認為碩士學歷有助於工作的比例,仍然高達 55%,傳統製造業也有 37% 認為碩士具有工作優勢。在人力資源網上,大部分企業也將「大學學歷」列為必要條件。新領人才在台灣多半成為自由工作者或進入新創公司。
 
📢個人心得
1️⃣首先,文章指出了傳統招聘思維在篩選人才方面存在的問題,也就是過度依賴學歷作為篩選標準,可能導致組織錯失透過非傳統教育途徑獲取技能的人才,也不利於實踐多元性,以至於聘僱效率大打折扣。
2️⃣文章提出了多種新的策略,如技能分類法、擴增人才庫、重新設想現有的關係等,這些策略旨在幫助組織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-特別是強調技能而非學歷的招聘方式,可以更公平地評估候選人的能力和潛力。其中適當地擴展規模我認為是較難以想到的,組織面對新的方法時,有時會採小規模、實驗性的方式,以避免風險,但對於已經進入組織的新領人才,往往因為只有自己沒有相應學位,而感到如履薄冰。想改變組織文化,必須招聘大量的新領人才,以強化整個組織的認知。
3️⃣然而,目前新領人才仍面臨挑戰,如職能需求M型化和台灣企業的學歷文化根深蒂固。這些挑戰表明,雖然新的招聘策略有助於解決部分問題,但仍然需要組織和社會在結構層面上做出改變,才能真正實現人才流動和發展的目標。
4️⃣站在雇主的角度來說,要讓組織準備好接受新領人才需要組織制度與文化的配合,如同文章所建議的擴展規模一項,須讓組織制度有較大幅的轉變、組織對於新領人才的心態足夠開放、接受足夠規模的新領人才,這份改變的效益才能更加體現,因此對於雇主來說需要一定的魄力。
5️⃣站在求職者的角度來說,若新領人才的概念正在影響招募領域的思維,這對於求職者來說可能是順風,也可能是逆浪。重要的是注意這樣的思維轉變,並且提早迎接。對現有員工來說,重視新領人才意味著組織比起學歷更重視能力,因此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技能,以保持競爭力。
6️⃣最後,對於人資工作者來說,無論是從招募到培訓工作,都需要巨大的制度與思維的翻新,這意味著不但需要HR的專業能力,也需要能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、對趨勢的觀察能力及了解組織的定位與需求。對於個別組織來說,可能是一個新的嘗試,因此HR需要更深度了解組織需求以及更專業的能力,才能重新建構符合組織需求的人才管理制度。
原文連結:
📢課程分享 :
線上主題研習營 【晤談力】:人資工作者『深度溝通』必備的核心職能

請先登入

文章標籤

# 組織文化# 招聘